早的直欞窗在漢墓和陶屋明器中就有,唐、宋、遼、金的磚、木建筑和壁畫亦有大量表現。從明代起,它在重要建筑中逐漸被檻窗取代,但在民間建筑中仍有使用。唐以前仍以直欞窗為多,固定不能開啟,因此功能和造型都受到限制。宋代起開關窗漸多,在類型和外觀上都有很大發展。宋代大量使用格子窗,除方格之外還有球紋、古錢紋等,改進了采光條件,增加了裝飾效果。宋代檻窗已適用于殿堂門兩側各間的檻墻上,是由格子門演變而來的,所以形式相仿,但只有格眼、腰花板和無障水板。支摘窗早見于廣州出土的漢陶樓明器。清代北方的支摘窗也用于檻墻上,可分為二部,上部為支窗,下部為摘窗,兩者面積相等。南方建筑因夏季需要較多通風,支窗面積較摘窗面積大一倍左右,窗格的紋樣也很豐富。明、清時門窗式樣基本承襲宋代做法,在清代中葉玻璃開始應用在門窗上。
窗欞花窗的出現體現了窗的功用由簡單的實用功能發展到了實用與審美功能的結合。有圖案的窗欞實物為西安秦始皇兵馬坑內的銅車馬上的斜網格紋圖案的窗欞。歷史上其式樣曾以直欞窗或破子欞窗為主,后經過長期的發展,形成了多種紋樣的欞花圖案,這些樣式或單獨或相互交叉組合,使建筑外觀獲得更美的藝術效果。